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3
浏览次数:
——记海螺集团第三届劳动模范印尼南加海螺冯洪东
“Mr Feng Bagus(冯是好样的)! ”问起冯洪东,印尼南加海螺公司矿山分厂印尼籍员工都交口称赞。
“冯洪东技术过硬,在管人、管设备上有自己一套。”——矿山分厂厂长张国俊。
“在基础管理上,冯洪东经常热心帮助我。他在现场与印尼籍员工打成了一片。”——矿山分厂翻译兼综办员梁有标。
“冯洪东工作有闯劲,肯钻研,带队伍是把好手!”——矿山分厂副厂长张杰。
“目标共坚持15天,还有14天!”“不到没有退路之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强大!”——冯洪东习惯在QQ微言上发表心情感言。
集团公司首个国际化建设项目——印尼南加海螺公司首期工程,吹响了集团公司进军海外的集结号。冯洪东,就是这批扬帆出海的众多海螺人中的一个。2007年6月份,冯洪东从山东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毕业,至今已七年有余。毕业后,他便入职海螺集团,进入济宁海螺工作。2011年11月份,借调至南加海螺公司,直到现在担任矿山分厂厂长助理一职。
冯洪东在国内便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维修技能,加之深厚的理论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凭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南加海螺维修保障体系建设大舞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与维修队伍一道筑起了设备维修维护的坚固屏障。
冯洪东(右二)利用生产间隙指导印尼维修人员编制钢丝绳套
2013年2月底,集团公司首台ATLAS移动破碎机到场。这是未见过的新设备,大家都没有任何调试、操作和维护保养经验,全英文使用说明,加之工段印尼籍员工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但冯洪东必须要尽快熟悉设备内部结构,并摸索出一套稳定的设备维修和维护保养体系。“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与其等死,不如拼到死!”挑战面前,冯洪东早已忘记了热带雨林气候所带来的持久湿热和闷热,身先士卒奋战在一线,任何检修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前去,最后一个下来。烈日当头,他依然深入设备内部,仔细查看和研究盘转速、轴承油温变化、信号灵敏度等细节,利用技术厂家驻厂的有利时机,研讨琢磨新设备性能和维修维护保养知识,积极参与现场安装调试。针对破碎机衬板等易损件更换不便,人力物力浪费较大的不利情况,他白天蹲在现场,晚间回宿舍上网查找维修资料和设备操作、维修信息,并经常性与国内维修同行沟通交流心得体会,虚心向领导同事求教,通过日积月累的思考和实战积累,“庖丁解牛”般的设备网络结构清晰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针对破碎试生产初期运行中尾部辊筒积料多,清理难度大的情况,冯洪东牵头研讨改进尾部辊筒清料装置,有效地降低了皮带损坏频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针对原设备自带篦筛局部孔小、生产量低,他及时与厂家联系更换篦筛,同时对振动电机参数进行调整,破碎机台产由最初试生产的110t/h提高到现在的155t/h。目前,破碎机运转基本满足公司工程用石子需求,为公司项目工程建设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公司SOOSAN SB130液力锤由于在自营期间使用时间长、工作负荷量较大,出现了高低压氮气包进油、冲击力降低、钎杆导向套磨损严重等现象。冯洪东组织维修技术人员开展专题研讨会,查找问题所在,形成整体方案,全面铺开自营维修项目。从早上5:00爬起床来,在矿山地表温度持续高达40度以上的环境下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顶烈日、扛高温,冯洪东一边翻阅技术资料,一边谨慎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饿了吃芭蕉叶包饭,渴了一瓶矿泉水“咕噜咕噜”下肚,汗水浸湿了衣裳,凝结成了白色的盐渍。由于拆卸不方便无法戴手套,他的手指和手臂经常被划伤,但每次都是用创口贴简单处理一下就接着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冯洪东带领维修工段中的印尼籍维修人员,顺利地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维修任务,试车成功。虽然又是在40多度的高温下奋战了一天,但维修结束时,他还不忘打趣道,“在两天一大雨,每天有小雨的印尼雨季,能够完成任务还得要感谢难得的好‘天气’!”在谈到如何保质保量完成维修任务时,冯洪东说到,“只要上下齐心合力,认真仔细对待,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每完成一项任务,都感到无比的畅快!”
“戏看主角军看帅。”管理人员的自身形象、人格力量、领导艺术等都将直接影响整个队伍的建设。
冯洪东在积极攻克技术困难的同时,还注重立足印尼国情和公司本土化发展大趋向,根据印尼籍维修队伍技能普遍薄弱的实际,结合当地设备使用环境,制定了预检预修与周期保养相结合方式的维修管理思路,遇到周期保养必进行全车检查,遇检查必进行隐患检修,做到重质量、抓效率,同时根据维修工个人的技能特点合理组织安排检修任务,做到新老员工相互搭配,技能强弱互补。晚间,冯洪东会利用空余时间,把消化好后的相关设备技术资料及时转化翻译成印尼语,打印装订成册,次日上班后发给印尼籍设备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并逐条逐项细致讲解。现场管理上,冯洪东注重协同操作和调试,发现问题集中解决和处理,手把手教导印尼籍员工精心操作。“一张婆婆嘴、一片妈妈心和一双跑不断的腿,换来了队伍综合维修技能的提升”,维修班的Rotim.H如是说。
冯洪东(右一)指导印尼籍维修工人
通过连续数月的跟踪和强化训练,印尼维修工、操作员逐步掌握了操作和维护保养技术要领,先后完成了推土机链轨更换、发动机大修以及筛分机皮带整体更换、移动破碎机衬板、转子板锤更换、两台推土机传动齿块的拆解更换等工作,各型各类设备相继顺利完成调试和投入使用。目前,印尼籍员工对公司各类设备周期保养、日常各种突发性故障处理、台帐整理等基础工作基本能够独立应对,有效地发挥了印尼籍员工设备保驾护航的主体作用。
在印尼南加,当地物资匮乏,配件到货周期长。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冯洪东根据设备的运行、配件使用量等具体实际,在提前做好配件物资计划申报的同时,不遗余力做好备件维修,避免物资浪费。他将钻机损坏的钻杆收集并分类摆放,把可再利用的接头和钻杆焊接起来当作备件使用;对支重轮、托链轮、空调风机、轮胎等可以重复利用的材料及时回收,分类堆存,并根据维修需要,组织维修力量进行修旧利废;今年以来累计节省备件成本超过40条印尼盾(折合人民币约2万元)。
入乡随俗,适应环境和文化差异是海外员工的必修课。“冯洪东平时工作认真执着,在印尼语学习方面同样要求严格,学习提高很快,在现场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印尼员工进行交流,召开会议安排工作。”矿山分厂厂长张国俊谈到。融入陌生环境,最快的方式就是用同样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在日常工作中,冯洪东会尽量使用印尼语与当地员工交谈,碰到不会说的单词,经常向翻译或中国籍懂印尼语同事求教,并利用手势和网络等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单词量。
维修操作中,任何一个小细节的疏漏和大意都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刚到印尼时,由于当地维修人员语言沟通不畅、检修设备经验不足、安全操作不规范,日常检修过程中经常出现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2013年4月中旬,在检修推土机时,一名印尼维修工用千斤顶操作链轨销子,由于在受力过程中千斤顶与销子发生了变形,眼看就要弹出,冯洪东把维修工推到2米开外。由于文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维修工认为侵害了其个人尊严,随即与冯洪东进行理论,要求立即道歉。这时,千斤顶突然蹦弹出来,打在旁边的链板上。此时印尼籍维修工才明白怎么回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说道“terimakasi!(谢谢你)”旁边的维修工也对冯洪东竖起了大拇指,“bagus!(好样的)”。
在安全管理上,冯洪东结合印尼特点和海螺文化,及时修订维修安全操作规程,落实责任人,坚持逢会必说安全,逢检修必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对雨季、野外检修安全,冯洪东在突出检修安全预案重要性的同时,对抢修任务实施专人监控,在日常检修中增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和保护设施,并严格执行安全上岗制度,保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采访冯洪东时,笔者在他的笔记本看到一张合影照片。那是他2014年春节回国休假时,与家人离别前在老家门前留影,一家三口在雪地里笑颜绽放。“感谢集团公司给了我海外工作的舞台,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会加倍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