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螺集团    |   

《国企管理》杂志|一路繁华一路歌——海螺集团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纪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16

浏览次数:

近日公开出版的《国企管理》杂志刊发对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报道:一路繁华一路歌——海螺集团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纪略。
全文分享如下:

文/图  本刊通讯员  戴宗强  主笔  张志银
缅甸400T/D生产线革新、印度尼西亚“国际订单班”开班、柬埔寨光伏储能项目并网发电……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这十年,海螺集团成功让一个个互利共赢项目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
5000T/D熟料生产线高速运行,灰黑色的水泥熟料在自动化传送带上飞速流转,6条智能包装流水线同步开启高效作业……柬埔寨金边海螺水泥公司自5月20日投产以来,以日均 5000吨的稳定产能,印证了中柬共建“一带一路” 从蓝图到落地的坚实步伐。
今年是海螺集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超180亿元,建成了16个大型实体项目,水泥年产能超2350万吨,型材年产能3万余吨,实现年营业收入近110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365亿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能升级。
“我们将坚守‘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核心理念,毫不动摇地推进国际化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推动更多互利共赢的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坚定地表示。


“智造”硬实力 
在缅甸,海螺集团中标皎施工厂技改项目,引发了当地水泥产业的深刻变革。
曾经的皎施工厂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经营不善,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2014年7月8日,皎施工厂启动400T/D恢复性技改与设备检修工程,正式拉开了工厂转型升级的序幕。仅一个月后,生产线恢复性技改便圆满完成。熟料、水泥产量当月便突破万吨大关,刷新了建厂以来的单月产量纪录。
2016年2月5日,皎施工厂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时刻,缅甸海螺5000T/D干法水泥生产线顺利点火投产。后经缅甸工业部认证,其成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国家标准。
“从皎施工厂到缅甸海螺的这一蜕变,得益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自缅甸海螺生产线点火投产以来,劳动生产率相比以往提升了9倍。”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员工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及积极性均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 
走进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海螺工厂,科技感扑面而来。作为海螺集团在中亚布局的第一站,卡尔希海螺的自动化生产线十分抢眼。在宽敞明亮的中央控制室内,从矿山开采到水泥发运整个生产流程和五大系统、数千套设备的运行状况都能通过屏幕实时显示。
“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实现以最佳参数自动完成熟料、水泥的连续稳定生产,在有效延长设备运行周期、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卡尔希海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在老挝琅勃拉邦,一座现代化的海螺水泥工厂巍然矗立。工厂料磨、预热器、水泥磨及余热发电系统等核心设备,超过90%都是由海螺集团自主设计制造,充分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
海螺新材在缅甸和泰国投资建设的生产线也全套采用“中国智造”技术,生产的高端门窗产品已成功打入欧美市场。海螺装备制造基地研发的大型节能高端装备更是出口至全球80多个国家,实现销售额近30亿元。

基建大品牌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由于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受限,被外界称为“陆锁国”。一直以来,老挝人民都心心念念着,要将“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
2021年12月3日,连接昆明与万象的中老铁路历经5年建设,全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长达1035公里的“钢铁巨龙”横跨三山四江,成为老挝经济发展新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老边境一道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风景。
“当时,虽然我们的水泥产品刚投放市场不久,但是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周到的服务,终于成为中老铁路的水泥供应商。从磨丁到琅勃拉邦省的6座火车站站房建设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我们公司供应”,老挝琅勃拉邦海螺销售负责人自豪地说。
海螺水泥在中老铁路建设中的“精彩亮相”,仅是集团助力海外大型重点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缅甸的仰光达拉大桥、皎漂火电站,还是印尼的德龙工业园、青山工业园、爪哇岛发电站,抑或是柬埔寨的金边国际机场、金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海螺均是首选水泥大品牌。

绿美新画卷 
走进柬埔寨马德望首府的海螺厂区,绿水环绕,青山相依,花草掩映成趣。人工湖埂与绿植共同构成的“CONCH”标志在卫星图中尤为醒目。在这里,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这一切始于2018年11月8日,海螺集团巧妙地依托柬埔寨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的资源优势,以金黄的稻壳替代了黑黢黢的煤炭,成功打造了全球首条大规模生物质燃料系统。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累计使用稻壳78万吨,节约标准煤近28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99万吨。
这里的海螺厂区如今稻香与工业和谐共融,经过工业“反哺”的“稻花香”愈发浓郁。工厂也因此荣获“柬埔寨国家环境保护示范单位”称号。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29日,马德望海螺厂18MWp+4MW/10MWh光伏发电储能项目正式并网试运行,年发电量可达2582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5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2万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马德望海螺厂因此获评“柬埔寨国家环境保护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印尼,2023年5月16日并汽投运的南加海螺厂的余热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煤炭5.6万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万吨。在项目投运仪式上,印尼国家工业部总司长Doddy Rahadi对南加海螺厂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及环保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海螺集团在推动印尼水泥行业绿色升级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命运共同体
作为海螺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国际订单班”项目首批入选人员之一,印尼籍员工美娜在中国学习与生活了3年,顺利获得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在进入印尼北苏海螺工厂工作后,她感慨道:“这段难忘的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帮助我开启了新的人生。”
像美娜这样通过“国际订单班”返乡就业的留学生,在海螺集团海外的各个子公司中并不少见。他们怀揣着学成归国、建设家乡的理想,逐渐成长为各个岗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与其他外籍员工共同构成了海螺海外各公司坚实的“本土力量”。截至目前,集团海外员工已近4800人,用工本地化率达81%,带动当地就业人口超过3万人,让集团海外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了当地民众。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本地化培养,海螺集团还积极开设中外文培训班,并提供专项补贴。在各个海外子公司,语言沟通的桥梁已然架起。中外员工互相用对方语言顺畅沟通的场景比比皆是,真正实现了“中外员工一家亲”。不少中外员工更是成为铁哥们儿,甚至结下了异国情缘。
在许多外籍员工看来:“工作中耐心严谨的中国师傅和同事,在生活中都是热情友好的朋友。”
2021年1月初,印尼南加里曼丹持续强降雨引发了洪涝灾害。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了多处桥梁和建筑受损,约14万当地居民被迫撤离。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印尼南加海螺工厂展开救援。鉴于洪水严重损毁了工厂周边村庄主干道,工厂迅速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主动捐赠毛石用于路面修复,确保道路尽快恢复通行。同时紧急采购大量生活物资,对周边村庄进行走访慰问,全力支持政府部门开展援助工作。
“温暖是相互的,无论是捐款还是捐物,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印尼南加海螺公司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