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人之美,常看五官与轮廓,这些美,有时不止源于天生丽质,也可能得益于现代医学的精妙塑造。在庐山海螺,也有这样一群身怀绝技的“节能圣手”与“流程名医”。他们并非医学界的翘楚,而是深耕于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手术的对象并不是人,而是机器,凭借对现场“病灶”的深刻洞察和敢于动手的创新热情,他们以生产现场为“手术台”,开展了一系列“微创手术”,以极小的投入精准切入,为公司带来了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巨大收益。

“名医”合照
第一刀:精准“瘦身”,水泵能耗应声而降
这场“手术风暴”的起点,源自江西省劳动模范、生技处维修班班长倪百停同志对工厂“大马拉小车”循环水泵的敏锐观察。他带领团队主动攻关,提出了以30千瓦高效节能水泵替换原有45千瓦设备的“手术方案”。
手术名称: 循环水泵节能改造
主刀团队: “工匠科主任医师”倪百停及一线技术骨干
手术成果: 瞬时运行功率从45千瓦降至30千瓦,节电率高达37%。预计年省电费超4万元。这精准的一刀,切除了长期的“能耗肿瘤”。
术中照
第二刀:巧通“经脉”,发运效率大幅提升
发运环节如同公司的“消化道”,一旦堵塞便影响全局。面对PC42.5水泥发运需求持续增长的现状,原有物流通道已无法满足高效运转的要求,同时频繁改品种洗仓造成成本浪费。物流团队的“流程名医”们主动出击,提出利用现有材料,对2#水泥库底出库通道进行改造,实现新老线可同时包装PC品种水泥。
手术名称: 2#水泥库底至3#包装机物流通道优化改造
主刀团队:“机械科主任医师”夏祖德及其团队
手术成果: 车辆周转率提升25%,PC42.5品种水泥装车等待时间平均减少20分钟,每天可减少2次改品种洗仓,年节约成本十多万元,成功将物流“肠梗阻”升级为“高速路”,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术后照
第三、四刀:强固“筋骨”与优化“呼吸”,粉磨系统焕发新生
第三刀:强固“筋骨”,磨机负载显著降低
面对1#磨机主电机运行功率居高不下造成能耗高问题,
“工艺科”的能工巧匠们果断实施“轻量化改造”,利用一仓衬板磨损严重需更换契机,将原有534块阶梯衬板自主更换为轻质波纹衬板。强固“筋骨”,提高运行效率。
手术名称: 1#磨一仓轻质衬板改造
主刀团队:“工艺科主任医师”柳景及其团队
手术成果: 改造后磨机运行功率下降约50kW,工序电耗降低0.2kWh/t,年节约生产成本4万多元,自主安装节约外包维修费5万元,合计创效近十万元。
术前会诊中
术后照
第四刀:优化“呼吸”,V选系统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对3#磨V选风道的“呼吸道改造”也顺利完成。针对3#磨V选风道长期积料严重、系统通风效果不佳、打散选粉效率低的问题,通过优化风道角度,减少风道阻力和优化内部流场,解决风道长期积料问题,实现了更精准的风料匹配。
手术名称: 3#磨V选风道改造
主刀团队:“工艺科主治医师”周佐昆及其团队
手术成果: 彻底解决V选风道积料问题,选粉效率显著提升,在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实现了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的双重提升。
手术中
第五刀:精准“减负”,主变容量轻装上阵
面对市场行情波动、产线负荷下降的现状,原有主变压器如同一位“负重前行”的巨人,容量过剩导致基本电费居高不下,制约了成本优化空间。电气团队的“能效医师”廖帆同志主动诊断,提出通过主变减容,实施一场精准的“代谢手术”。
手术名称:主变压器减容节能改造
主刀团队:“电气科主任医师”廖帆及其团队
手术成果:成功向集团协调并更换为一台12500kVA主变,同步优化基本电费计收方式。改造后预计每年降低电费支出约228万元,降幅达37.5%,有效缓解公司经营压力,实现轻量增效、稳健运行。
手术中
术后照
第六刀:新增应急“车道”,打通出厂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产品更换效率低导致装车通道拥堵的“老大难”问题,员工们再次发挥智慧,利用闲置区域自主设计、增设了应急装车道。
手术名称: 新增装车道项目
主刀团队:“自动化科主任医师”赵强及其团队
手术成果: 固定包装机发运水泥品种,减少包装机改品种频次,彻底消除了出厂环节的瓶颈,确保产品能够及时、顺畅地交付给客户。
车辆发运中
【“手术刀”背后:创新潮涌向未来】
从切除能耗顽疾,到疏通流程经脉,再到强固设备筋骨与优化系统呼吸,庐山海螺的员工“圣手”们用一场场“刀法精准”的微创手术证明:创新的源泉就在身边,效益的密码藏于一线。要始终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首创精神,调动员工自发参与创新、创造、创效的积极性,让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全员创新的浪潮中,愿海螺人都成为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突破的“创新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