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海螺】遇见·海螺 | 荻港海螺和他的25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8

浏览次数:

2000年,随着千禧年的钟声缓缓敲响,荻港海螺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回首往昔,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承载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公司的发展。俞坚贞是一名“老海螺”,他于1990年进入白马山水泥厂工作,2000年调入荻港海螺,是公司早期的“先遣队员”和25年发展的亲历者,现为荻港海螺环保主管。2025年4月28日恰逢荻港海螺注册成立25周年。今天的遇见海螺系列宣传,我们一同走进荻港海螺,跟随同事口中的“老俞”,一起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每只胶鞋5斤重,我们踩出了荻港海螺的第一条路!”

2000年初,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山间的薄雾,28岁的俞坚贞踩着泥泞的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这片荒芜的工地。眼前,推土机的轰鸣声惊飞了鸟儿,钢筋铁管满地都是——这是荻港海螺初建的场景,也是他一生难忘的起点。“那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下雨天必须要穿胶鞋,每只鞋都得有5斤重。”回忆往昔,俞坚贞用最朴实的语言打趣道。

项目前期工程开工

一期工程生产线破土动工


首条生产线预热器吊装


第一条生产线窑胴体合龙

“这不是搞工程,是在跟大山掰手腕!”

荻港海螺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地处长江南岸的丘陵地带。这里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区域夹杂断层裂隙。项目选址于此,充分利用了长江水运的物流优势,但是也不得不直面“削山填谷”的基建难题。并且,回转窑安装对同轴度有着极大要求,这让初次接触土建工程岗位的俞坚贞头疼坏了。“当时我就想——这哪是搞工程,简直是在跟大山掰手腕!”

面对复杂的地质挑战,公司团队采用了“台阶式爆破+分层碾压”的施工方案,将山体分解成多个作业面,经过几十个日夜爆破测量、填筑、振动碾压,硬生生在这片落差超过百米的陡坡上削台阶式平台,为两台日产2500吨的回转窑开辟一方立足之地。


2000年10月28日,第一条熟料生产线点火

“废旧的老伙计,它们都是创业元老!”

翻开俞坚贞用过的每个笔记本,上面都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振动值、压力数据……这些就是我的‘工作日记’,上面记录着的,都是我和那些‘老伙计们’的点点滴滴……

俞坚贞口中的“老伙计”,正是当年他使用过的一套套老式工器具。有人打趣地问过他,这些老掉牙的工具早就被淘汰了,怎么还留着,俞坚贞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你们可以别瞧不上这些废旧的老伙计,它们曾经都是创业元老,工龄比大多数人都长!”

2000年,荻港海螺建成投产,成为海螺第一个自主兴建的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也是海螺落实国家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投资建设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线大规模使用了国产化新技术、新工艺,国产设备的应用达90%以上。那时的俞坚贞,担任过原料磨操作员和窑操作员,他每天在生产现场现场测量设备温度、振幅、电流,手动控制风机转速,手中的“老伙计们”换了一批又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更新了一次又一次。

“现在回头看看,它们和我一样,都见证了咱们厂子在时代的发展中经受的一次次考验,而且越来越好!”

2007年5月、2008年7月,一期18500千瓦时、二期18000千瓦时余热发电成功并网发电

2008年11月,320万吨水泥磨系统工程第一台磨投产

“远去的货轮,承载着我们所有人的希望!”

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物流优势,匹配三期工程2×5000t/d熟料生产线扩产需求,2007年4月,公司启动二期码头建设工程,标志着荻港海螺全面转入规模化生产新阶段。

2007年年底二期码头投入使用

2008年12月3日第一船水泥发运出厂

“从建设图纸到拔地而起的现代化码头,我们像迎接新生儿一样对待每台设备。历经几十天的调试、联动试机,数十次装船机角度微调,看着第一艘满载水泥远去的货轮,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俞坚贞回忆道。

第一船水泥的成功发运,标志着码头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验证了前期建设与调试工作的扎实成效。从设备安装到系统联动,团队以毫米级的精度反复校准装船机角度,确保作业流程安全高效。当货轮鸣笛启航时,不仅带走了万吨优质水泥,更带走了全体建设者悬在心头的压力。这一刻,所有夜以继日的坚守、汗流浃背的调试都化作了自豪。

“以前纯靠经验,现在有本‘明白账’!”

在技术颠覆、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不断升级的驱动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答题”。

2019年7月,荻港海螺数字化矿山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传统矿业向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通过覆盖矿山生产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平台,为矿山技术与生产管理提供信息化工具,实现了采矿设计、生产、调度和决策等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了生产组织由人管到机管的转变。

2020年11月,荻港海螺首次投入使用智能质量控制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实现了生料、熟料及水泥的自动取样、检测等功能,大幅提升检测效率。

2023年8月,荻港海螺开始引入设备管理系统,2023年11月开始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全套系统已完成主机在线诊断、皮带机AI监测、智能润滑、现场视频监控以及DCS系统数据融合,实现了生产线管理“设备巡检智能化,维护维修一体化”。


2019年7月数字化矿山正式投入运行


2021年6月智能化专家自动操作系统全面投入使用


2023年11月设备管理系统上线使用

“现在我们通过监控就可以直观的了解主要经济指标和设备关键参数的实时变化,哪里能源用多了、哪里能效降低了、哪里监管数据异常了……”这些原本难以量化溯源的问题,在智能化操作系统面前都是一本“明白账”。坐在中控室,俞坚贞自豪地介绍道,“智能化专家操作系统直观地展示了生产线的运行状况,实现了从“管设备”到“管数据”的转变。”

“刻板印象?我们重新定义‘水泥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荻港海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储能项目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为生产经营提供绿电支持,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2022年11月28日、2024年3月18日6.66MWp分布式光伏发电、6MW/36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顺利并网

“现在我们的工厂可好哩!除了拥有90%的绿化覆盖率,更是实现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还达到了环保A级企业标准,完全打破了人们对水泥厂的刻板印象。”俞坚贞笑着说道。荻港海螺的绿色转型实践不仅改变了工厂的面貌,生动诠释了传统行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蝶变的新路径,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在厂区内交相辉映。




这就是老俞与荻港海螺的故事。岁月如梭,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添了一缕银发,但眼中依然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当被问及未来时,他说“我会继续扎根环保岗位,看着我们的厂区越来越绿,天越来越蓝、氮氧化物排放越来越低,但这还不够——”他拍了拍身旁年轻技术员的肩膀,“得带着这些小伙子们,把‘绿色智造’这条路走得更远。”

二十五载风雨兼程

二十五载春华秋实

“问路”到“赶路”再到“闯路”

荻港海螺一路转型嬗变、一路摸索前行

悠悠岁月周周复始

荻港海螺的旧时光说不尽道不完

是光阴流逝的斑驳

是独属于海螺人的浪漫

岁月的故事里我们回眸凝望

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

不惧未来险,不罔肩头担

如今的荻港海螺

已是风华正茂、头角峥嵘的翩翩少年

正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带着光阴故事继续前行

......